记者观察网山西9月28日电(唐科伟)长治市壶关县黄山乡沙窟村位于城南二十余华里沙窟脑山(古圣山)东南侧。该村八面环山,四道水绕,因村西北玉皇庙一古老的砂石窟(窟内有石雕佛像七尊)而得名。该村历史文化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传说古时称牛豆槽,黄山村名白草坡,油坊河叫清水河,三村鼎立相望,均以“牛”之生存之本而起名。
近年来,在壶关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黄山乡党委、乡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沙窟村依托其独有的自然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充分利用特色资源优势,注重传承与再利用,完善配套设施建设,提升游客游玩体验等一系列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的措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探寻沙窟村的古味新韵。
深挖文化底蕴,利用深厚的历史遗存做足文章
走进沙窟村,一幅自然古朴的画卷便呈现在眼前。这里远离城市的喧嚣,悠远而宁静,自带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新石器商周遗址、三国牛金官邸、北魏石窟、元代七佛殿遗址、元代牛家祠堂、明代玉皇庙、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牛家乐户等历史古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点缀在阡陌交错间,每一处都烙印了悠悠岁月。
关于沙窟村,还有许多美丽的故事和传说。唐代牛姓家状及近年挖掘出土的许多牛姓家族墓志,均记载其先祖为牛金。中世纪以后,上党牛姓成为中华牛姓的重要支系,牛姓随着我国政权东移而逐渐东迁,沙窟村成为牛姓最重要的移民地点。尤其明清以后,从这里迁出的牛姓支系繁多,其后裔如今遍布华夏各地,广泛分布在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等地。这些故事都承载着沙窟村的历史记忆,让沙窟这个古村落,散发着古朴而醇厚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这里,或挖掘沙窟村牛姓根源,或探寻沙窟村历史文化背景,或简单的来享受静谧时光。
应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县黄山乡沙窟村驻村书记王宁及沙窟牛氏宗亲的邀请,9月10日(农历7月26日,教师节),三晋牛氏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牛宁,秘书长牛恒涛,顾问牛金堂,研究员、安阳牛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牛晓华、牛瑞清、牛建军,长治牛虎军及明代沙窟外迁支系河南林州小池口、安阳鹿山、白壁、山西屯留、高平等地的牛氏宗亲代表50余人,到沙窟村开展祭祖及文化交流活动,受到了王宁和沙窟村民的热情欢迎和款待。沙窟村村民牛进忠提前修路、割草、整理祠堂、喷绘条幅,为本次活动默默地做出贡献。
这次活动也让沙窟村更加坚定了文化自信,决心做好沙窟村历史文化价值发掘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让传统文化真正活起来。同时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宣传推介,讲好沙窟故事,提升沙窟村文化的影响力,用璀璨的文化之光照亮高质量发展之路。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资源整合,促进景村融合
沙窟村古窑洞、古陶瓷窑区始建于1960年代,是山西省壶关县现存最好的古窑烧陶缸、烧陶瓷手工艺遗址。近年来,该村借助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围绕古瓷窑、古窑洞的开发利用做文章,先后引进国家专利产品“电热壁挂炉”壶关总代理、家常饺子包子生产线、“红色记忆”经典画展、“梅花灶”柴火鸡等项目。
游客来到这里,在群山环抱之中、古村静谧之处,沐浴着温柔的暖阳,品味着由柴火慢炖而成的喷香柴火鸡,体验最至味的人间烟火。这悠然的慢生活和唇齿间原生态的味蕾刺激,仿佛是打开时空隧道的钥匙,一下子就能唤醒人们记忆深处最纯真的年代,“怀旧值”瞬间拉满。
如今,沙窟村古窑洞区和古陶瓷窑区已然成为人们康养、研学、参观、美食的好去处。2023年以来已接待参观游客2000余人 ,正在形成壶关县“乡村游”的新热点。
追寻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
沙窟村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特别突出了红色因素,成立“红色记忆馆”,搜集红色展品80余幅,抚今追昔,以画叙事,展品以中国革命历史事件中为新中国的诞生和建设奉献青春和生命的革命英雄人物为主要内容。以美术图片、摄影作品,再现老一辈革命家的风采。每件藏品背后都有一段可歌可颂的故事,每件藏品都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浓缩见证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改革创新、奋发有为的不懈追求,凝聚着家国情怀的亲和与深沉,蕴藏着民族精神的伟大与庄严。
一幅幅老照片、老海报,承载着几代人难忘的记忆,“红色记忆馆”让红色记忆永不褪色,将初心和使命根植心中。
文化与旅游融合,自然与潮流共振。当前,沙窟村乡村旅游市场呈现出良好发展的态势,市场前景广阔。在未来的工作中,该村将持续加大投入,不断提升沙窟村乡村旅游的文化吸引力、品牌感召力和形象影响力,努力创造壶关县乡村旅游的美丽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