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网山西4月19日电 “致富不忘众乡亲,带领群众谋发展”。贾永平,山西省平顺县龙溪镇龙镇村人,自2005年11月担任龙镇村党支部书记十多来,他坚守为民初心,扛起脱贫主责,率领龙镇村两委一班人继承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始终坚持以党建引领发展,村企共建新村,团结带领群众走上了致富路,在太行之巅镌刻了建设生态文明、美丽宜居新农村的精彩篇章。
头雁带对方向,群雁才能振翅高飞
“农村富不富,关键靠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班长”。村党支部是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村支书是农村党的基层领导。党支部、村支书虽然处在基层,但作用很大。党的农村政策靠他们贯彻,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增收靠他们去带领,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靠他们去沟通,党的威信靠他们来树立,党的形象靠他们来体现。贾永平自担任党支部书记后,经常跟支村两委班子成员讲:“只有自己当好领头雁,带对方向,群雁才能振翅高飞。班子成员要拧成一股绳,同唱一首歌。带动班子步调一致,形成“动车组”,才能形成同频共振、上下一心的局面,带领群众脱贫困、共同奔赴小康路才会有可靠保障。”
2009年,龙镇村党支部共设17个村民小组,然而,并非人多力量大,不干事、不敢干的党员干部时刻存在,为了提高办事办公效率,村支部创新管理模式,开始精简干部职数,优化干部结构,设7个党建网格小组(7个村民区),实行因人设岗、一人数职,优化干部结构上取得了新突破。为带动全村发展,他不断探索“村企联建,合作共赢”的新路子。将龙镇村党支部与平顺鑫源矿业有限公司党支部结成友好对子,双方实现优势互补、携手共建、互惠互利、合作共赢。他把先进的企业管理制度带进村务管理中,建立了作风建设军事化、工作目标具体化、工资待遇绩效化的 “三化”管理制度。按照“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扣分”对村“两委”委员实施绩效化考核,实行以村民小区各区区长为骨干,发挥各区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实现了“领导班子好、党员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发展业绩好、党员群众反映好”。
14年,5000多个日日夜夜,贾永平“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办群众所盼”,最终换来了认可、赢得了信任,“贾永平”三个字已然成了龙镇的“标签”。他带出了一支强有力的班子队伍,运用基层党支部这根“绣花针”,绣出了一个坚强的战斗堡垒,一支过硬的干部队伍,一种良好的村风民风,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
饮水当思源,不忘为民造福初心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贾永平在创业之初就把“发展经济,造福社会”作为自己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理念,并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对照自行、身体力行、忠实践行。三十多年的负重前行,自己创出了一片天地也先富起来了,但他富而思进、心中有民、义利兼顾、重信厚道的精神始终未变,他总是怀着一颗感恩之心、爱民之心、平常之心,回报家乡、奉献社会。
为带动全村剩余劳动力走上致富路,村党支部、村委会与鑫源矿业公司进行“村企联姻”,探索出“以企带村、村企结合”共赢互惠的发展模式。在村委的大力支持下,鑫源公司不断壮大,相继建起2个年产15万吨的铁矿选矿厂、1个年产1亿块的环保免烧砖厂,兴建了“现代农业科技生态园”,规划建设生态林区,经济林中药材区,畜禽养殖区,蔬菜大棚区,高效农业区,休闲旅游区等6大功能区。经过多年来的不断建设,农业生态园已初具规模:基础设施基本完善,香菇大棚、养猪场已入驻并投产,造地200余亩,发展党参、黄芩等中药材。现已投资1226万元,建成香菇大棚88座、养殖场1座、100KV村级光伏电站1座、各项功能区规划完毕。
在农业科技生态园的示范带动下,村委免费提供种苗、竹竿、有机肥等农资,全村发展优质马铃薯600余亩,豆角王30余亩,线椒40余亩,党参、黄芩等草本中药材300余亩,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以党参为例,亩产400斤,每斤价格25元左右,每亩可收益7000元左右,大大超出玉米等传统农作物收益。同时,发展山地栽植核桃林750亩,连翘2500亩,荒山荒坡栽植山桃、山杏800亩。发展特色种植能够实现年户均增收3800余元。
目前,龙镇村已经形成了以铁矿采造、建材加工、农业综合开发利用的“采-选-加-建材”一体化、多产业、小园区、内循环的发展模式。鑫源公司的不断发展壮大,为村民创造了就业条件:安置600余名青壮年劳动力在企业务工,70余户搞起了矿产品运输,90余户从事商贸、餐饮、汽车修理等服务行业。村企连建带来的新成效、新气象,赢得了全体村民的高度赞誉和信任,也更坚定了支村“两委”成员服务群众的信心和决心。
功成不必在我 功成必定有我
作为最基层的一名党支部书记,身处脱贫攻坚第一线,贾永平始终践行“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和担当,切实把脱贫攻坚的责任抓在手上、扛在肩上、落实到行动上,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近年来,他带领支村两委一班人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引导村“两委”班子灵活运用“资源、资产、资金”三要素,通过土地流转、转变土地经营模式、入股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方式,发展起了村集体产业,合力鼓起了村级“钱袋子”。在脱贫攻坚奔小康的道路上愈发走的坚定。 建起了年出栏300头的中型养猪场,与能人大户签订承包协议,自主经营,年收入达到50万元,每年上交村集体经济12万元。发展香菇大棚88个,年产量100余万斤,实现年销售500余万元。该项目采取“村集体+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新模式,村集体投资200万元,作为股金参与分红,年分红收益达到13万元,所得分红用于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兜底扶贫。建成年发电100KV的光伏发电站,顺利并入国家电网,年收入达到12万元,收益资金使用范围为设置公益岗位、开展小型公益事业、奖励补助扶贫三个方面。三个村集体产业可为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4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了,贫困户也实现了稳定增收,脱贫基础进一步夯实。
在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不忘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把改善村民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放在重要位置。先后投资5139万元,实现了农村“七化”建设,村容村貌整洁靓丽。新建了文化广场和农民公园,使村民文体活动有去处;拓宽硬化三街六路总长4000余米,硬化巷道路、户通路7.5公里;实施自来水提质改造工程,实现了全村人24小时吃水;建起了党建、文化、卫生、敬老“四合院”,使党群活动有场所,看病养老有保障;为推进孝德文化建设,让老年人更加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连续4个月为全村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天免费提供一顿午餐;实施农网低压改造,解决群众的用电困难;宽带光纤接入实现全覆盖,宽带网络不仅成为贫困村脱贫攻坚的好帮手,还让村民可以跟城里人一样方便地从网上购买生活用品、电器、农资,缴纳水电费,城市优质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也加快向乡村延伸,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老百姓形象地称为“指尖上的幸福”;实施生态园复垫地工程,复垫土地200余亩;实施荒山造林通道绿化工程,绿化荒山920余亩,通道绿化12000余米,四旁植树10万株。昔日的沟壑变成了百亩良田,昔日的荒凉之地成为新的景观。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连续多年,组织群众开展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每年的庆七一、正月十五闹元宵系列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在帮助群众经济上脱贫的同时,还关心群众精神上的脱贫。这些文化活动不仅宣传了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好声音,而且还凝聚了民心、鼓舞了干劲、化解了矛盾、和谐了邻里关系、展示了新时代农民风采。人民群众精神风貌有了大变化,能够更好地团结在党支部周围,为努力建设“家园美、田园美、生态美、生活美”四美家园而努力奋斗。(唐科伟 秦旭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