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网山西12月23日电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黎城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紧紧围绕中央、省、市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总体部署,坚持“课题式三合一”工作法,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打造“山区田园综合体标杆县、能源革命东出太行桥头堡、中太行山国际旅游度假区”发展目标,牢牢把握“两全两建四贯穿”核心任务,同心同力、尽锐出战,全县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效。
明责任出实招提升脱贫凝聚力
吹响“总攻号”,压实主体责任。黎城县委、县政府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重要标尺,全面落实党委政府主体责任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脱贫攻坚“双签”责任制,制定出台《关于坚决打赢全县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方案》,构建脱贫攻坚问题处理、工作会议、协调督导、问责激励、共享宣传五项机制,规范流程,统筹协调,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上下贯通的脱贫攻坚工作体系。县处级领导干部责任在肩、靠前指挥,行业部门担责不推、履职尽责,乡村两级和工作队、第一书记以户为基、以村为战,一天接着一天抓,一仗接着一仗打,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切实做到焦点不散、靶心不变,确保脱贫攻坚决战完胜,实现全面小康。
用好“指挥棒”,压实督查责任。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第一标尺”,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六条措施》,在全市率先出台了《黎城县脱贫攻坚“双随机一公开”督查制度》,由县处级领导轮流担任组长,随机抽取督查对象,随机选派督查人员,加强对干部帮扶、项目实施、资金使用等方面的督查考核力度,督查及处置结果向社会公开,配套制定《黎城县脱贫攻坚问责办法》,以反腐攻坚、作风攻坚促进脱贫攻坚。截至目前,查处扶贫领域案件49 件,党纪政务处分45 人;召回1 名驻村队员,约谈2 名第一书记、5 名党委书记、30 名单位一把手,对15 个单位、35 名帮扶干部进行全县通报批评;诫勉谈话5 人。
树立“风向标”,压实帮扶责任。按照行政村贫困人口20 户以上选派3 人,5 —20 户选派2 人,5 户以下选派1 人的标准,进一步充实驻村帮扶力量,提升帮扶实效。全县共派驻39 名第一书记、116 家帮扶单位、188 支驻村工作队、422 名驻村队员(含市派2 名),确保驻村帮扶全覆盖。对干部驻村帮扶实行“二下二查二考二会”“四个二”管理(即人要住下去、工作沉下去;查考勤、查日志;村里以天考勤、乡里以季考核;工作例会和问题通报会),切实解决“三支队伍”管理中存在的“村级不敢管、乡镇不好管、县里难监管”的问题;组织2200 余名县乡村三级干部开展政策培训测试,为每名驻村帮扶干部发放脱贫攻坚政策指南“口袋书”,进一步提升帮扶干部政策知晓度;坚持在脱贫攻坚一线培养锻炼、考察识别和选拔任用干部,省级表彰6 人,市级表彰26 人,县级表彰110 人,1 名扶贫干部荣获“全省最美基层干部”称号,选拔重用脱贫攻坚领域干部,提拔70 人,重用22 人,形成注重一线、崇尚实干的鲜明用人导向。
抓党建聚民智强化脱贫引领力
打赢脱贫攻坚战,基层党建是关键。在基层保障上,10 个乡镇中心全部完成乡镇办公用房填平补齐工作,足额下拨乡镇、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支村“两委”主干报酬人均达到上年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 倍。积极推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三年行动,壮大传统产业、突出龙头带动,2019 年底村集体经济收入5 万元以上的村占70.4% 。在基层组织上,引深“三步四循环”工作法,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常态化开展农村“领头雁”培训,参训人数达1.5 万人次,培育村级后备干部500 余人。累计选派40 名机关优秀干部到村担任党组织书记,不断优化农村带头人素质。在干部队伍上,打出“请进来、走出去、课题化”干部综合能力提升“组合拳”。邀请各类教授、专家、学者来黎授课43 期培训1.2万人次;组织干部长时间大批量赴河北涉县、江苏邗江、浙江温岭、福建福清等地跟班学习4 期206 人次,并组织2 期45 人次赴港澳学习考察;53 个公示课题稳步推进;实行“职业导师制”,师徒结对,助推基层工作岗位的年轻干部快速成长,适应工作环境;开展对标一流和向人民报告工作,全县干部抓脱贫攻坚的能力进一步提升。
常性收入增长比例。同时,按照分级办学的要求,建立稳定增长的市、乡镇两级财政投入机制。要将教育经费的分配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寄宿制学校、小规模学校和留守儿童较多的学校倾斜,专项经费、生均教育经费得到保障。要进一步完善教师绩效工资考核制度,重点向一线教师倾斜,加大优秀教师、校长的奖励力度,调动一线教师工作积极性和校长办学热情,使我市教育工作稳定持续、优质均衡发展。
兴产业促增收增强脱贫实效性
按照“一村一品”原则,先后探索实施“政府出资、企业出智、群众出工”、“企业托管”和“县领导包联+ 乡镇党委政府主抓+ 工商企业包联帮扶+ 具体经营主体日常管理+ 国有农业专业公司监督跟进”3 种扶贫产业项目模式,投资1400 余万元为10 个贫困村量身打造1 个50 头肉牛养殖、1 个汽车运挂、1 个采摘园、1 个500 头生猪养殖、5 个万只土鸡养殖、20 个日光温室大棚和82 个春秋拱棚等11 个“脱贫菜单”。按照“一乡一业”原则,突出品牌效应,投资2500 余万元为10 个乡镇打造红薯小镇、康养基地、中药材种植、红白理事服务、农机购买、蓝色光伏、扶贫车间等220 余个“脱贫名片”。依托同安种植、食为天加工、益农中药材、垦兴农机等26 家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带动发展道地中药材6.6 万亩、小杂粮1.5 万亩、食用菌300 亩、薯类1700 亩、畜禽养殖9 万头(只)、干鲜果5000 亩、蔬菜2000 亩等特色优势产业,重点打造了11 个扶贫产业基地和1 个万亩干鲜果品产业园区按照“特色引领”原则,结合乡村振兴,依托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以黄崖洞、四方山、九龙山、洗耳河等景区为辐射,打造洗耳河观景攀岩、孔家峧红色旅游、长畛背休闲农业、北坡农家体验、南村水库观光、东骆驼古色文化、东西水洋古渡水韵、上村游乐采摘、后峧影视基地、英里康养小寨10 个集“观光采摘、农家体验、乡村休闲”为一体的特色旅游村,按照龙头企业带动原则,引进百万旱鸭全产业链项目,投资4.53 亿元,建设种鸭存栏100 万只,鸭苗孵化1.5 亿羽的种鸭养殖场,存栏600 万只的商品鸭养殖场,年屠宰加工4200 万只的商品鸭屠宰厂,可安置就业岗位3000 个,带动养殖农户1100 户,实现3000 户家庭增收致富,形成了“乡乡有产业、村村有特色”的产业格局。(唐科伟 秦爱国 秦风明)